发表时间: 2025-01-30 08:35
还记得当年医院产科一床难求的盛况吗?为了生个“金猪宝宝”“奥运宝宝”,准妈妈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排队建档,甚至在走廊里加床。
现在冷清的产房、空荡荡的婴儿床,甚至有的医院产科整个都消失了,八年时间分娩量近乎腰斩
曾经挤破头都进不去的产科,现在医生护士比产妇还多,一些医院甚至直接关门大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外现在儿科的处境也不好过,江苏一家医院甚至已经走到了被拍卖的地步,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大概在8年前,无论哪家医院,产科都是热热闹闹的,产房门口也一天到晚都有产妇的家属等待着,到处都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可就这么几年,产科就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人满为患,如今却门可罗雀,曾经扩建的产房如今空空荡荡。
曾经一床难求的产科床位,如今却无人问津,一些医院的产科甚至不得不面临关停的命运。
2023年下半年以来,从浙江嘉兴到广州,再到广西来宾,全国各地不断传出产科关停的消息,让人唏嘘不已。
粗略统计一年多时间,至少有11家医院暂停或取消了分娩服务,比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已连续几年未进新人。
不招新人的原因当然是现有的工作人员已经足以应对工作,甚至有的时候七八个工作人员服务一个产妇,普通家格就可以享受VIP服务。
这一个个案例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全国产科的冰山一角。
权威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全国妇产(科)医院的数量和病床使用率都在逐年下降。
对于医疗资源本就匮乏的基层地区,特别是县乡地区来说,产科关停更是雪上加霜。
这意味着当地孕妇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就医,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加剧了路途中的风险。
更让人担忧的是,产科服务能力的下降甚至消失,直接威胁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产科之外,儿科的日子也不好过,江苏宿迁的儿童医院2015年才开始动工,2018年才投入运营,没想到2024年就已经开始拍卖了。
尴尬的是,连续降了好几次价格也都没有什么人愿意买。
产科和儿科的萧条与新生儿数量的骤减息息相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摆在那儿,2023年全国新生儿只有902万,跟2016年比直接砍半。
就看江苏宿迁的数据,2015年的时候当地的自然增长率还有5.09‰,但到了2023年,每年新出生的婴儿连3万都不到了。
一个医院一年只接诊这些孩子数量也并不多,更何况还有其他的综合性医院,也可以提供儿科的服务。
而在全国范围内,2024年只有广东一个省出生人口超过了百万,生育率下降成了压垮产科的最后一根稻草。
广州一院的产科工作人员说,2016年时科里主任的门诊号一天就30个,但是因为来检查的产妇太多,还得加40个才能基本满足要求。
那时候大家上厕所都没有时间,一天到晚都在接诊,病历都得找人过来帮忙写,但现在光景就完全不同了,床位都减少一些。
当然生育率下降背后,也有一堆社会原因,养孩子贵、职场女性压力大、生育观念转变等等。
除了生育率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产科自身也有一堆难念的经,产科收费低、人力成本高,一直是医院的“亏损大户”。
顺产、剖宫产的打包价本来就不高,医保支付又有限制,而且产科还得24小时待命,医护人员配置要求高,人力成本噌噌往上涨。
医院的每个科室都有绩效考核制度,产科的考核项目主要就是自然分娩,在考核里自然吃亏。
产科的病例组合指数和四级手术占比都低,考核起来没优势,医院自然不愿意在产科上多花钱。
人才流失也是个大问题,产科的工作强度大、工资低、晋升空间小,年轻医生都不愿意来产科。
老医生要退休,新人又跟不上,产科的服务能力自然越来越弱。
产科医生培养周期长,一个成熟的产科医生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
如果现在不重视产科人才的培养,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产科医生的辛苦和付出,也值得更多地理解和尊重。
产科想要逆风翻盘转型发展是关键,一些医院已经开始行动,比如拓展服务链,搞家庭化产房、产后康复之类的增值服务,增加收入。
毕竟现在大家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才能吸引孕产妇。
还有关注高危孕产妇的诊疗,提高危重症救治能力,也是产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毕竟这部分的医疗需求一直都在。
破解生育难题也不是单一政策就能立竿见影的,而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必须构建更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除了直接的经济补贴,更要加大普惠托育服务的供给,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可以探索发展社区托育中心、单位内部托育机构等多种模式,提供灵活、便捷、可负担的托育服务,让年轻父母“生得起、养得起”。
而且还要打造更友好的职场环境,鼓励企业提供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育儿假等福利,保障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消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也要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生育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生育观念,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从曾经的“一床难求”到如今的“无人问津”,八年时间分娩量几近腰斩,许多产科儿科医护人员面临着失业或转行的困境。
生育率下降、育儿成本上升等等问题,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也让生育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沉重。
国家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距离根本性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归根结底生育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选择,更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新华社客户端 2024-04-27瞭望丨问诊产科关停
澎湃新闻 2024-05-20解困|关停潮下,拿什么拯救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