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知识网

从八大山人角度看世界:痛与白眼的碰撞

发表时间: 2024-05-29 16:49

从八大山人角度看世界:痛与白眼的碰撞

竹林七贤、初唐四杰、

唐宋八大家、四大才子……

你还能完整念出他们的名字吗?

历史上

这些声名显赫的文人团体

曾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

重要的艺术瑰宝。

但有一位古人,

却因为这样的称呼常常被误解,

每次别人念到他的名字都会疑惑:

八大山人,谁?是八个山人吗?‮!



01

画届“表情包”,非他莫属



先来看看这张画,

猜猜它要多少钱?


▲ 《孤禽图》


6272万

全画里就画了一只鸟,

堪称是史上最贵的一只鸟,

而且,

它好像还特别看不起我们的样子

——你看这个白眼。


▲ 是被甲方挑刺时的我了


画这幅画的人,叫八大山人,

这么奇怪的名字,

一听‪就不是大名。

而他的大名,

在当时叫出来,

可是会被全家抄斩的。

八大山人原名叫朱耷,

他生活在明末清初,

是一个明朝皇室的后裔。


▲ 朱耷


不过,

他也是历史上最神秘、

⁠最怪异的画家之一,

跟传统的文人画不同,

在八大山人的画作里,

你能看见一只只

翻着白眼的鸟、

翻着白眼的鱼、

粗犷洒脱的山石花草……

如果放大它们的细节,

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表情包”



无论孔雀、寒鸦还是小猫,

他笔下的动物要么瞪着大大的眼白,

要么眯着眼睛,

甚至弓着背、缩着脖子,

似乎是含着几分愤怒、几分嘲笑,

还有一股“爱谁谁”的气势。

有人评价说,

看他的画,“天地间为之一寒”。





02

他为啥要这样画?



朱耷生于明末,长于清初,

为明末清初四大高僧画家之一,‍

原为皇族贵胄,

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孙。


本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翩翩贵公子,

打小人称神童,八岁吟诗,

十一岁可画青绿山水

还可悬腕写米芾小楷,⁤

十六岁偷偷参加科举便中秀才,

可以说本是“投胎的典范”,

却在考中秀才的第二年,

被命运狠狠摆了一道。


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

也就是清朝顺治元年,

满清入关,明朝灭亡。

风云际会的1644年,

对于八大山人来说,

也是一个命运的拐角。


在此前,

他是尊贵的皇族后裔;

在此后,

他是隐姓埋名的前朝余孽。





03


命运将灾难降临给你的时候

是不会给你任何商量或是选择余地的


公元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

这也意味着朱耷的

皇室贵胄的生活也到此结束。


明宗室上下如惊弓之鸟,

“改姓易氏、匿迹销声、

东奔西走,各逃性命”,

此时的朱耷也选择隐居避祸。


在这几年间,

他的父亲、妻子、孩子

几年之内相继去世,

恐惧与心灰意冷中,

他选择剃度为僧,

从此在青灯古佛中度过了三十年的岁月。



苦痛的人生经历让朱耷时常癫症发作,

史料记载,

他时而疯、时而哑、᠎

时而大笑、时而痛哭、时而正常,

五十多岁时,

朱耷因癫症还俗。


公元1684年,

朱耷还俗后为自己取名“八大山人”,

他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的画,

常把“八大山人”四字竖着连写在一起,

这样又似“哭”字,又似“笑”字。



也像是八大山人一生的写照,

他用一个表情包,

与坎坷的命运对抗。




04


为什么要翻白眼?



▲ 八大山人《鹌鹑》


我们知道,

当人是认真的、专注的、肯定的,

他的视线一般是会平视,

盯着一个事物看,

相反的,

如果一个人是不认真的、

涣散的、否认的,

他的视线一定不会是定点的。


翻白眼虽然是一个

极其微小的表情动作,

却隐含着一个丰富的情绪表达。

在八大的“翻白眼”小动物那里,

他就用这样的手法,

来释放他的反抗。


这些绘画,

就承载了N个他无处安放的

对命运的白眼。



当然,只是靠“翻白眼”,

并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画家。

你会发现,

八大山人的画一般笔墨很少。


从前的水墨画家,

很少这样用集中的墨水

却只画一个东西。

因为宣纸的吸水性强,

容易让墨汁扩散开来,

不好控制。


但是八大山人

从小对笔触的把控性很强,

所以他完全是游刃有余,

于是我们看到他的鱼、鸟、鸭子、

甚至是猫和鹿,

运笔上可以简单,

也可以繁复,

没什么固定章法,

但都逸气横生。


▲ 八大山人《鱼》


它们的每一个白眼,

都在无声地诉说着

八大᠎山人对于命运的抗争。

他就这样一直画一直画,

出家30年,画了30年。


泰戈尔说:

世界以痛吻我,

要我报之以歌。


八大山人是⁡:

世界以痛吻我,

给他一个白眼又如何?

很有个性。


在他年少的时候,

他觉得自己是明朝皇室,

为了证明自己,

甚至换了个布衣身份去考秀才,

而后明朝灭亡,

他又成了一个亡命之徒,

再后来,

他进了庙,成了一个僧人。


他好像在找一个标签,

然后把自己窝到那个标签里。

可是你一旦有标签,

你对这个世界就会有偏见。


▲ 八大山人《梅花》


而当他在晚年有所顿悟的时候,

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若不得个破笠头,

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


从明朝皇室到一介僧人,

当他活在这些身份中,

自然有不可名状的悲喜。


但当他撕碎僧袍,

回到自己,他发现:

当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

我,即是一切。


▲ 八大山人《个山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