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知识网

男孩眼珠被“熔化”,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家长必读!

发表时间: 2025-01-28 16:01

男孩眼珠被“熔化”,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家长必读!

文|祁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中,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角落,一罐小小的干燥剂,一瓶不起眼的清洁剂,甚至一个普通的充电宝,都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隐形杀手。

2014年,发生在山西的一起悲剧至今令人心悸:一个八岁的男孩,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失去了右眼,他的眼球被彻底“融化”,光明从此与他永别。

令人意外的是,造成孩子失明的“真凶”,竟然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这个东西几乎家家都有,这也提醒我们,潜藏在日常用品背后的危险不容忽视。

家长一定要高度提高警惕,守护孩子的安全,那这个导致孩子失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干燥剂的威力

在2021年,某个平常的下午,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可可放学后,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错,妈妈就作为奖励,带他去超市挑了些好吃的零食。

回到家之后,可可边吃零食边看电视,而妈妈则在厨房中,忙乎着做晚饭,这本应是温馨的一幕,但却被15分钟后的尖叫声给打破了。

妈妈听到声音时,察觉出了事情不对劲,立马走出厨房查看,结果却看到可可痛苦的趴在地上哀嚎,而地上还散落着一个被炸坏了的塑料瓶。

可可妈妈来不及多想,抱着孩子就往医院赶,由于距离较远,可可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过去二十分钟了,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在这20分钟里,可可失去了光明。

医生看到可可的情况后,立刻进行了处理,但遗憾的是,可可的右眼球已经被彻底溶解,哪怕医生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

最终,可可的右眼球不得不被摘除,他从此失去了右眼的光明,为了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医生通过询问,了解到可可身上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当天下午回家后,可可把买来的零食吃完,结果发现零食包装袋里,还有一个独立的小包装,里面装着一些半透明的颗粒状物质。

好奇心驱使着可可打开了小包装,将这些看起来像白砂糖一样的颗粒倒入了一个塑料水瓶中,然后趴在旁边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但接下来的一幕,成为了他和他妈妈永远的噩梦:水瓶中冒出一股白烟,紧接着发生了爆炸,可可的右眼被瓶中喷溅出的液体灼伤。

这个原本充满希望和快乐的男孩,人生轨迹因为一包小小的干燥剂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物质拥有如此恐怖的威力?

经过研究发现,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竟然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干燥材料——生石灰,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遇水会发生激烈的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同时释放出很多热量。

而氢氧化钙这种强碱的东西,有很强的腐蚀性,能溶解蛋白质和脂肪,所以可可的眼球看起来就像被融化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干燥剂伤人事件并非个例,多地区都曾发生过,干燥剂灼伤孩子眼球的案件,而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干燥剂与水反应的威力,有人专门进行了实验。

他模拟小孩子玩干燥剂的情景,直接将小包装的干燥剂放入矿泉水瓶中,而结果令人惊恐,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装有干燥剂的水瓶就发生了爆炸。

信息来源

了解才能更好地防范

这些案例和实验都足以证明,看似不起眼的干燥剂,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一颗“定时炸弹”,对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为了更好地守护家里的孩子,我们需要清楚市面上常见的干燥剂类型和它们的威力,氧化钙(生石灰),这是最常见的干燥剂种类,也是可可案例中的“罪魁祸首”。

这种物质碱性很强,能腐蚀东西,和水接触还会猛地发热,产生一种会腐蚀的白色粉末,但好在,这种干燥剂正逐渐被淘汰,在市面上已经不那么常见了。

还有硅胶干燥剂这是一种小型晶状体颗粒状的干燥剂,由于化学反应相对温和,适用于各种需要干燥的产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的包装中。

另一种则是蒙脱石干燥剂,这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产品,吸水性强且成本低廉,常用于电子产品的防潮。

干燥剂的存在是为了保持产品干燥,因此在产品使用完毕后,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将其丢弃,需要注意的是,干燥剂属于干垃圾,切勿与湿垃圾混合处理,以防止发生意外。

除了丢弃,干燥剂也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将干燥剂放入鞋中,能够除湿去味,放入调料罐中,能够防止调料结块。

干燥剂还能防止刀具生锈,保护电子设备防潮,防止照片变黄,去除泳衣异味,甚至防止车窗起雾等,它的妙用有很多,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烦恼。

然而,即使是二次利用,也一定要确保干燥剂远离儿童,避免他们接触和玩耍,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危险的发生。

干燥剂只是日常生活中潜藏危险的冰山一角,日常生活中,除了干燥剂,还有许多看似普通的用品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尤其对于缺乏安全意识的孩子来说,这些危险更加不容忽视。

信息来源

急救措施

2024年3月,常州一名6岁男童误服了装在饮料瓶中的84消毒液,出现恶心、呕吐、口腔疼痛等症状,幸好送医很及时,孩子并没有大碍。

当时,孩子的奶奶把84消毒液倒进了一个饮料瓶,并随手搁在了厨房的旮旯里,而小杰在口渴的时候,不小心把这瓶消毒液当成了水喝了一口。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家中常用的化学清洁用品,例如84消毒液、洁厕灵等,都含有强腐蚀性成分,如果被孩子误食或接触,后果不堪设想。

次氯酸钠是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它有很强的腐蚀力,可能会对孩子的食道和胃黏膜造成伤害,而就算是稀释过的84消毒液,也还有点腐蚀性,得小心存放,别让小孩碰到。

如果不幸发生孩子误服化学用品的情况,家长的正确应对至关重要,一定要保持冷静,惊慌失措只会影响判断,也不要责备孩子,以免让孩子不配合后续检查。

家长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而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同时,家长可以根据误服物质的性质采取一些急救措施。

尽可能准确地确认孩子误服的物质非常重要,可以查看物品包装,记下产品名称、成分等信息,如果找不到包装,也要仔细观察现场,看是否有残留物或气味。

在后续的检查中,告知医生孩子误服的是什么东西,让医生能够尽快判断毒性,以及制定孩子治疗方案,减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除此之外,如果误服的是普通有毒物质,如某些药物,家长在家可以尝试给孩子催吐,用手指或勺柄轻压舌根,刺激咽喉引起呕吐反应,但这种方法不建议对1岁以下婴儿使用。

而如果孩子误服的是强酸、强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绝对禁止催吐,因为这类物质会对食道和胃造成严重灼伤,催吐会导致这些物质再次经过食道,造成二次伤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用清水,给孩子反复冲洗口腔,给孩子少量饮用牛奶或食用蛋清,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腐蚀性物质,减轻对消化道的伤害。

如果在这期间,孩子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可以采取侧卧位,让孩子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

信息来源

防不胜防的隐形杀手

除了化学清洁用品,还有许多其他日用品也存在安全隐患,打火机里的气体很容易燃,一旦热或压得厉害就可能爆,所以得放在不晒不热的地方,别让它暴晒。

酒精很易着火,得放在凉快通风的地方,别靠近火苗,用酒精消毒时,也需要注意,千万别靠近火源,还要记得保持空气流通。

充电宝也是潜在的危险源,现在很多充电宝都装的是锂电池,但这玩意儿要是用不好,容易出现短路、充过头的问题,万一不小心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

所以,充电宝不宜放在太阳直射、重压或震动厉害的地方,充电时最好用原装充电头,也别经常给它充电,不用的时候,把充电线也拔了。

杀虫剂中含有易燃气体,应远离火源和高温,避免爆炸,儿童安全无小事,家长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潜在的危险,并学会如何避免危险。

平常要妥善存放危险物品,将所有危险物品,例如化学清洁剂、药品、刀具、打火机等,存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例如高处、锁好的柜子等。

也要做好醒目标识,在分装危险物品时,一定要贴上醒目的警示标签,提醒家人注意安全,再教一下孩子识别危险物品,记得叮嘱他们别乱摸乱玩。

并告诉孩子如果不小心接触到危险物品或发生意外,应立即告诉大人或拨打急救电话。

信息来源

结语

一包小小的干燥剂,竟能在短短20分钟内“熔化”男孩的眼珠,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家庭安全的警钟,干燥剂虽然常见,却潜藏着巨大危险。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家中的每一件普通物品都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隐形杀手,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妥善保管各类日用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