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知识网

专家解读:安乐死过程中的真实痛苦体验

发表时间: 2024-11-17 18:36

专家解读:安乐死过程中的真实痛苦体验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丨brt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但对有些人来说活着比死更加“折磨”人。

所以安乐死就给了这些人获得“解脱”的机会。

“安乐死”顾名思义就是让人安然、无痛苦的去世。

可实际上“安乐死”并不安乐,在这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安乐死

从安乐死执行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两种

主动安乐死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去结束那些生命垂危还仍然遭受痛苦折磨的生命。

这时医务人员就会给病人注射毒剂,或者让服用毒性药品来加速死亡。

从而达到减轻痛苦让病人安详离开人世的目的。

被动安乐死是指停止对病人使用医疗手段和设备,任由病人自行死亡。

这种死亡方式大多数都是痛苦的,病人会在这过程中承受病痛的折磨。

但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对病人的临终关怀和安慰措施的进行。

同样能达到减轻病人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所以也能达到“安乐死”的目的

从患者意愿角度划分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

自愿安乐死就是病人同意用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非自愿安乐死则是对一些没有行为能力的人施行安乐死。

因为这些人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只能由别人提出安乐死的建议。

这些方式看似是一种“无痛”的死亡方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安乐死并不安乐

目前安乐死主要的通过药物实施,这些方式多少都会给人带去痛苦。

一种是服用氰化钠或氰化‫钾

这种物质属于重金属剧毒化学品,患者只要服用0.1就会致死

虽然患者会在服用后短时间就死亡,可过程中却是十分的痛苦。

一开始患者会出现头痛、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之后就会出现呼吸肌麻痹、器官衰竭的症状,在这过程中患者走的并不会太安详。

在许多人看来,这其实和直接喝毒药没什么区别

第二种方式就是给患者注射巴比妥酸盐衍生物,注射后患者几秒内就能丧失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患者丧失了意识,但还是可以感受到死亡的过程和窒息感

第三种就是给身体注射一种凝血剂。

这种药物会让病人体内的血液逐渐停止流动,这过程中患者会经历身体上的痛苦。

患者会有窒息感、心跳会突然加速,这一过程是相对缓慢的。

可以说患者就是在焦虑和恐惧症中等待死亡。

既然大多数安乐死的措施都会带来痛苦,为什么它还会被人们发明出来。

安乐死的来源

其实安乐死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开始“实践”了。

游牧部落迁徙是通常会把老人、病人等会影响队伍前进的人留下来。

让他们在无法生存、无人照料的环境中自然死去。

有紧急战事时,这些人甚至会被击毙,为的就是不让他们落在敌人手里遭受虐待

直到19世纪开始,安乐死才被当做是一种减轻患者不幸的特殊医护措施

20世纪20至30年代,安乐死在欧美各国开始流行起来。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就是用安乐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在1930年代的纳粹德国安乐死却变成了纳粹分子的施暴借口

他们在“安乐死”的借口下,对犹太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宗族灭绝。

这也导致安乐死在那个时代声名狼藉,人们对安乐死都持着不同的态度。

1936年,英国首先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将安乐死“合法化”

之后,许多国家都针对安乐死出台了相关法律,承认了安乐死的合法化。

那么在中国大家对安乐死又保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首例安乐死案例

在中国虽然有实施安乐死的案例,但其并未在中国获得合法地位。

不仅如此,根据现行的刑法解释,实施安乐死属于故意杀人罪

但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就不得不提中国的首例安乐死案例了。

1986年6月,夏某因肝硬化腹水晚期进行住院治疗؜。

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还是恶化了,她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

夏某的女儿看到母亲骨瘦嶙峋的身体时非常的不忍。

她清楚自己最终还是要走向死亡,但在这个过程中她要经历病痛到来的痛苦。

夏某也多次恳求女儿,让女儿给自己一个“痛快”。

她在经历过内心的斗争后,最终推开了主治医生蒲连升的门。

她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医生,让她的父母走的安详些。

但蒲连升拒绝了,这违背了他的信仰和道德。

可她还是不忍母亲遭受痛苦,多次苦求蒲连升。

最终蒲连升答应了她的请求对夏某实施了安乐死。

但之后蒲连升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案件审理的六年后,蒲连升才被无罪释放

安乐死⁧的社会争议

安乐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道德和人权的问题。

安乐死的支持者认为,患者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是相当痛苦的。

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可以让患者“有尊严”的死去

当患者因此不得不做出求死的决定时,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但反对者却认为“活着总比死好”。

而且一些人在经受病痛的折磨或精神恍惚下所表示的意愿并不一定真实。

患者也有可能在清醒时后放弃安乐死的想法。

对于那些脑死亡等没有行为的人,如果要采取安乐死。

就相当于是别人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并没有经过他们的同意。

这违反了人类生命的神圣和平等的原则。

但在中国对于安乐死的讨论大多出于“孝道”。

反对者认为,父母病重子女应该悉心照料

为减轻亲人痛苦实施安乐死会让子女悲伤“不孝”的骂名。

支持者认为,父母本人有选择安乐死的权利,尊重父母意愿才是孝顺的子女‌。

针对安乐死的讨论还在继续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

我们应该用理智、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和应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安乐死——定义——历史发展——行为划分——社会争议

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赵⁦卯生,张晶.医学法学概论.

吉林大学主办社.2015——马帮敏.护理伦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郑文清,周宏菊.医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