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知识网

承认自己的普通,用硬学点亮成长之路

发表时间: 2025-01-03 13:31

承认自己的普通,用硬学点亮成长之路

有谁见过小孩子怎么学会用筷子这个
过程的,以及小孩子学习
走路的过程。

作为一个小孩子,他看到大人们运筷如飞,能跑能跳,他们自己却跌跌撞撞,怎么也不能把食物夹到自己嘴里去,他会怎么想?他能怎么办?
把筷子一扔,我对用筷子没天赋?还是往地上一坐,我对走路没兴趣!于是就不学了?

我们想改变的心,随时都能被触动。时不时的就会想着要学习个什么技能,要提高一下某个方面的能力。有时候是一闪念,有时候能坚持几天,但真正能完全落实的基本很少,甚至完全没有。

学着学着就觉得没兴趣了,稍有了解之后就觉得这个可能需要天赋,或者坚持几天就觉得没意义了,再或者觉得这个需要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才行。

总之,只要想放弃,我们总能说服自己。犹豫的闸门一旦打开,理由就会像洪水一样倾泻而出。灵活性往往最容易出现在半途而废的时候。

“下决心—开始—坚持不了—放弃—纠结—重新下决心”,这样循环了一次又一次,次数太多之后,我们就“躺平”了,认命了,我的兴趣不在这里,或者承认我就是个普通人,凡夫俗子,就这样吧。

“我很帅”,“我肯定是个天才”,“我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改变世界”,好像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偶像包袱”,有一天在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的时候,心里是很沮丧的。

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在于什么?首先肯定是天赋。

天赋确有其事,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中写到:

一项2014年的研究发现,对音乐来说,天赋比练习时间重要得多。一对基因相同的同卵双胞胎的练习时间相差两万多个小时,但是他们的音乐水平居然是一样的。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除了天赋之外,就是兴趣。有这⁦方面天赋,天然就会对这方面感兴趣,同样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中,关于兴趣是这样说的:

“感兴趣”当然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己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假如你是一个天才,你很快发现自己对某方面特别感兴趣,于是投入其中,这时候天赋也发挥作用,在这方面如鱼得水,一学就会,然后开始特别精通,很快构建了一个正循环,因此又带来了财富、权力、声望这些副产品,这可真是美哉妙哉。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就要糟糕的多。有这样一篇文章,在谈到为什么不要把兴趣当工作时,里面说到:

因为人的兴趣都差不多的——新奇、有趣、能发挥自己创意、收入高、还要时尚或者被尊重……基本都和我差不多。

既然你感兴趣的工作也是大家感兴趣的,竞争自然比较多,所以准入门槛自然也高,也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周期。很多把兴趣当工作的人,都熬不过这个阶段。

而在九边的《向上生长》一书中更是这样写到:

我也不太认可“兴趣”这个说法,因为每个人的兴趣都差不多,吃喝玩乐呗。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句话本身问题很大,如果大家跟我一样,感兴趣的事都是些低俗和无聊的事,除了低俗的和无聊的,都不太想干,那怎么办?什么都不干了?

特别不幸的是,我发现我感兴趣地的确也都是些低俗和无聊的事,在《向上生长》中有这样一段话完美地契合了我的心境,是这样说的:

明知道什么对我们有利,什么对我们自己没用,但是依旧没法克制,总想去做那些欢乐却没用的事。玩起来一个顶俩,想做点什么有用的事,却难得很,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总怀疑自己正在做的事没什么意义,但是刷抖音的时候完全没这个苦恼。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九边给出了答案:

相信大家跟我一样,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一段时间,没什么感觉,也不太顺利,就开始怀疑自己没天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一个普通人,你有啥天赋?你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一、现在是慢启动阶段,要什么自行车?二、数量都不够,要什么效果?

如果你对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方法论,可以像我一样,用笨办法,相信两件事:第一,重复就是力量。第二,欧成效说的,非常有启发:数量堆死质量。

我们很多人只想追求有确定性结果的进步,因为看不到状态变化的进步,就无法带给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有时候怕的不是辛苦,而是不知道这条路是不是走得通。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知道的​,没兴趣没天赋只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借口,很多事情其实跟兴趣和天赋都没什么关系。

比如说学英语,这样的事情真的跟兴趣和天赋关系很大吗?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是天生对此有天赋吗?中文据说还是最难学习的语言呢,难道我们的天赋都点在中文上了吗?不过是环境的原因罢了。

我们都是从婴儿开始,一点点长大的,在过去的医学界,的确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阶段性的里程碑。比如一个孩子从最开始学会爬,到最后学会走路,中间要经历一个固定的过程。从出生到直立行走,专家们还制订了一个进度表,中间包括在不同时期要掌握的不同爬行动作。

后来有一位科学家,通过实地观察,研究了28个孩子到底是怎么走路的,最后这28个孩子有25种从爬行到走路的成长模式。可以说每个小孩的过程都不同!

有些小孩可能直接跳过爬行这一步,学会了走路;还有小孩在中途出现过退步的现象。但不论如何,最终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走路,都走得一样好。

连学走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不一样,那么成年人的学习和工作成长,又怎么能一样呢?

所以,我们不妨做最坏的打算,首先勇于承认自己的普通,正如九边在《向上生长》中所言:

一个人不承认自己平庸,会直接导致浪费掉他身上一个最重要的资质:肯下笨功夫。

当我们承认自己普通的时候,也许才能够选对正确的路。承认自己普通之后,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谓的情绪,不会想着自己是不是没天赋,自己的兴趣点不在这里。

的确没有天赋,的确没有兴趣,但是又怎么样呢?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这个东西对我们有用,学会了可以解决我们很多实际问题,那就去学。

从头开始,用最笨的方法,日拱一卒。实际上,我们往往不是因为有热情才把一件事情做好,而是因为我们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才变得越来越有热情。

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是因为经过我们的分析,认为它是靠谱的、值得做的‭,或者是应该做的,所以才去做。

等到我们去做的时候,不因为我们觉得没有兴趣,没有天赋而放弃,更不因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而放弃。

因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没有方法,硬学,在学习中调整。

有人早餐吃包子,有人吃油条,有人喝甜粥,有人喝咸豆腐脑,还有人要喝酒。你没办法问最好的早餐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喜好都不一样,你只能问别人早餐吃饱了吗。

所谓“最好的学习方法”就和“最好吃的早餐是什么”一样,因人而异,人人不同。

刚开始学习,就纠结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小时候烦恼大学上清华还是北大是一个性质。

Scalers在《学习的学问》一书中写到:

很多学习者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万一在学习上走了弯路怎么办?万一学习效率低怎么办?我在学习上可是不能吃半点儿亏、受半点儿挫折的哦!

这就掉进了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的困境,既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偏差视角,也是一种一劳永逸的错误心态。这么思考问题的人,内心有一个假设:我只要找到一种最好的方法,就再也不用纠结和操心我的学习了。当找到这种方法以后,我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安心学习,再也不会有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痛苦了。

对这些人来说,找最好的学习方法,就像找“特效药”。但我要说这个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学习没有特效药,因为事情是持续变化的。

还有:

对学习而言,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不一样,该做的事情也不一样。这个该做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到底好不好、有没有效率⁧,其实并不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即便是“好方法”,有时候与你也不匹配。

你只能匹配你所处阶段所适用的方法。所以如果你现在能做一些事情,一定要先做,而不是先去纠结它是不是最好的。即使是最好的,你可能也驾驭不了。相反,先做起来,慢慢地打开思路、改变状态,你头脑里能生长出新想法,自然就能想到优化的思路,也就会发现和领悟到更好的方法。

所以,道理其实很简单,首先勇于、敢于承认自己的普通,即使你认定自己是个天才,也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然后经过分析之后,找到自己目前应当做的一件事。抛弃一切借口,开始硬学,哪里不会学哪里。

最后,还是九边在《向上生长》中所言:

社会实在是太大了,你觉得有很多竞争者,事实上又没有竞争者,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里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

另外,有一项科学研究,结论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相信什么“寓教于乐”,学习这件事永远都需要你的刻苦付出。

放弃一切侥幸,抛弃一切借口,开始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