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1 08:00
刚出生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他唯一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但有些家长在判断宝宝饿不饿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认为“哭”=“饿”。
这种“误解”不仅会加重宝宝的消化负担,严重的甚至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
宝宝一哭就喂奶这样对吗?
宝宝哭闹有很多原因,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饿了,比如困了、不舒服了、排便了、需要安抚……等都会用哭声来表示“抗议”,并不仅仅是饿了才哭。
如果孩子一哭,妈妈就给孩子喂奶,会造成过量喂奶,反而对宝宝不利。
一哭就喂容易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作为家长,了解并识别过度喂养的信号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过度喂养的外在表现:
宝宝哭”≠“饿”,家长要学会分辩
如果宝宝突然啼哭,家长可以抱起宝宝安抚一下,或者检查一下纸尿裤或尿布是不是需要更换了,如果是肠绞痛,家长可以让宝宝趴一趴,或者用飞机抱的方式帮助他缓解不适。
如果在排查的过程中,宝宝停止了啼哭,那么就说明,他哭并不是因为饿。
另外,如果宝宝饮食相对有规律,妈妈也可以根据时间节点来判断宝宝的哭是否是因为饿导致的。比如,假设你的宝宝通常间隔三四个小时吃一次奶,而这次,刚吃过奶一个多小时就开始哭闹,那么他哭的原因,很可能就不是饥饿导致的;而如果孩子哭闹时,距离上次吃奶确实已经过去三个多小时了,那么饥饿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
久而久之,家长自然就能结合孩子的表现,积累起一定的经验,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是真的饿了,什么时候是需要安抚,什么时候又是因为身体不舒服。
如何捕捉宝宝饥饿信号?
当宝宝出现这3个信号,说明宝宝是真的饿了:
当出现这些表现时,说明宝宝是真的饿了,我们就应该及时给宝宝吃奶,尽量不要让宝宝哭得厉害的时候再喂奶。
拉长喂奶时间间隔
建立喂养规律,循序渐进拉长喂奶间隔,不仅对宝宝好,大人也更省心。
宝宝的喂养过程需耐心与细心相伴。在面对宝宝的哭闹时,家长需保持理智,不应一味通过喂奶来安抚。
家长们应学会区分宝宝的饥饿信号与过度喂养表现,合理调整喂奶策略,确保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