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31 23:50
“见山不是山”说明你的视角已经在山之外,不脱离那个环境,你就会困在眼睛的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是身,其实是心被“困住”。
“见山还是山”是经历了一圈后,那些被你所知所悟的外在泡影,让你有了直达本质的智慧,返回世俗的“如是观照”。
“顺成人,逆成仙,玄妙只在颠倒间”。
“道德经”的几句精髓你只要悟透,消耗你的东西就不会出现在你的人生体验。
这两句就是:“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不是这个世界太嘈杂,而是自己内心不清净。不是我们没有看透规律的本事,只是我们用惯性去束缚自己,用被动的心态去随境而转,从没有一刻静下心来内观和自己“坦诚相见”哪来心力底蕴。
什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不是局限在“六根”视角的反和正颠倒性,而是事物的本质都是两面性,表面是“浮躁华丽”的现象,属性是迷惑你的六根体验。背后的“无形力量”才是让我们用心去客观观察,当能所悟所知。
比如:一个杯子的表象就是物质堆积出来的轮廓,这个表象的朴素寻常或者用料考究,是用眼睛所见的范畴。但是真正为你所用的,是那个“空间范围”,我们定义为杯子的过程,就是定义为容器,既然是容器,杯身与内存因缘聚合相互成就的过程,但为你所用空间部分,需要一番所悟才能所知。
所以反者道之动,就是需要一个心悟过程,才能明白事物两面性到“抱守归一”的过程,而不是六根视角直接感知范畴。
“弱者道之用”,越是接近天道规律越是以柔弱示人,比如:水的柔弱,风的轻拂,阳光的温暖,细雨的润物细无声。
这种柔弱,其实才是背后巨大能量底蕴的加持,一旦打破这个“柔弱外表”那必然是背后一场巨大能量的爆发。
就像深藏不露的高人,“真人不露相”的能量规律。真正的实力从不是局限在口舌之快,而是遇事不慌,心中却有了化解障碍的智慧心法,而不是停留在方式方法上“两败俱伤”,智者是兼容属性。
以柔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无需要强硬、激烈的手段,而是通过柔弱、温和的途径去化解矛盾与冲突,以达到和谐的目的。因为对抗性是人性本能,这是最原始的“生存哲学”。
真正的强大就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不争功劳,看似柔弱无比,但却是以柔克刚的本质,在极强的压力下“削铁如泥”也不是做不到,也能摧毁一切障碍。
水不争是功。利万物是德。只有无我无附加价值诉求,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