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知识网

仿制药疗效争议与医药行业的转型之路

发表时间: 2025-01-25 12:59

仿制药疗效争议与医药行业的转型之路

近期‬,一场围绕“原研药”“仿制药”的激烈辩论正在广泛展开。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低价格已降至每片3分钱,降糖药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最低每片仅需1毛6。经过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药品价格大幅降低,公众的质疑‪声却愈发高涨,这是为何?

实际上,自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实施以来,原研药相关话题便在医学界持续发酵,直至原研药退出市场的传闻,最终引发了开年这场史无前例、跨领域的广泛讨论。毫无疑问,此事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关乎着全体民众的切身利益。

在此,有必要先对两个关键概念进行科普。在我国,原研药是指度过专利保护期后,由原药品研发厂商生产的药品;而仿制药则是在原研药专利保护期(通常为20年)届满后,其他药企依据原研药主要成分仿制生产的药品。

本文,我们将简要梳理这场原研药大辩论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仿制药的疗效问题

北京上海等地的医生指出,在临床实践中,仿制药疗效不及原研药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原本一支进口麻醉药即可满足需求,如今却需三四支,且药效持续时间难以精准把握,还出现了诸如麻药效果不佳、抗生素过敏、血压控制不力、戒药困难等问题。

不过,也有医生兼科普博主提出,仅凭医生个人的临床观察就否定集中采购药品质量的做法缺乏科学性。因为影响药效的因素众多,包括药物用量、患者个体生理差异等,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评估仿制药效果必须有具体数据支撑和科学论证,仅凭医患用药感受下结论并不可取。

仿制药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仿制药替代都是大势所趋,印度更是以“仿制药天堂”闻名于世。电影《我不是药神》所讲述的正是这样的现实。

当一款原创新药专利保护期过去,仿制药进入市场,药品价格下降,这实际上是工业进步的体现。从理论上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基本可认为其疗效与原研药相当。大家不妨留意一下手中药品,大概率能在其外包装上找到蓝色的对勾标志,这便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标识。

大家担忧价格过低导致仿制药疗效不佳,其核心问题并非仿制药本身不行,而是药企是否会因利润微薄而偷工减料,以及部分药企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是否会为提高利润空间而擅自更改辅料和药品包装。⁠

辅料的随意更改,会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大小。这些问题与企业监管和医药监管紧密相关,因此,如何全方位保障集采药品质量,已成为医保局重点调研方向。

是否应保留患者购买原研药的权利?

目前,原研药并未完全消失,口服类原研药在一些零售药店及合法合规的网络售药平台仍可购得;而注射针剂类药物由于管控严格,无法在电商平台销售,若想获取,可能需前往高端私立医院,但这将大幅增加就医成本。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公立医院,获取原研药难度较大,即便自费购买也难以实现,这是许多患者难以接受的。

原研药逐渐退出公立医院,与我国2018年推行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有关。国家集采的核心是以量换价,降低药品价格。第一轮通过技术标进行一致性评价,第二轮通过商务标单纯比价,最低价中标

经过几轮集采,仅有个别原研药企
业能够中标,在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名录中,甚至没有一家外企产品中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公立医院完全无法采购原研药。按照规定,集采份额占医院用药的70%-80%,医院仍有20%-30%的自主采购空间。

由于集采需保证用量,国家医保局设定了前置条件:参与集采的医院在一年周期内,必须先完成集采中选品种的用量,方可使用集采落选品种。这使得医院为完成医保考核指标,不得不优先开具集采名录中的药品。

有专家表示,同时保留仿制药和原研药,不仅管理难度大,还涉及用药公平、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医院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再加上公立医院控费、药占比考核等因素,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几乎成为必然。

尽管在仿制药疗效问题上,辩论双方观点各异,但在原研药选择权方面,大家却达成了高度一致,即应让医患双方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选择药物,不强制使用集采药品,保留选择原研药的权利。这既需要从制度层面为公立医院采购原研药开辟通道,也需要医保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报销比例。

但医保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复杂难题,美国路易吉枪杀医保公司CEO一案引发轩然大波便是例证。美国人面临的困扰主要是商业医保报销及全民医保推进问题。我国后来居上,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已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在医保基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不同经济条件患者的用药权利,实现尽可能广泛的患者覆盖和良好治疗效果,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而这场全民关注的原研药大讨论,或许正是推动医保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力量。不知大家对这场大讨论有何看法?

【文本来源@36氪的视频内容】